印度尼西亚探险:普兰巴南之美,吴哥之外

初到普兰巴南,你一定会被这高耸神庙的气势所感染,但也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观感。如果你去过吴哥,那么这些熟悉的感觉便会迎刃而解,原来跟吴哥一样,普兰巴南也是一座印度教寺庙,因此跟吴哥的印度教寺庙建筑群有许多相似的特征。除此之外,普兰巴南还是东南亚除吴哥外最大的印度教寺庙。

远眺普兰巴南

普兰巴南是古代爪哇的印度教国家马塔兰王国留下的文化遗产,始建于公元9世纪。当时的爪哇由两个强大的王国统治,他们分别是位于南部信奉佛教的夏连拉特王朝和位于北部信奉印度教的马塔兰王国,直到马塔兰国王拉凯·皮卡坦与夏连拉特的公主联姻,两个国家才得以统一。夏连拉特王朝修建了举世瞩目的婆罗浮屠寺和塞乌寺等庞大的佛教寺庙,因此历史学家们猜测,作为回应和挑战,拉凯·皮卡坦开始着手建造普兰巴南,以期让印度教思想重新回归爪哇的这片土地。

普兰巴南的建造时间比吴哥现存的大部分印度教寺庙建筑群都要早,吴哥现存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庙神牛寺和巴空寺是因陀罗跋摩一世在位时期所建,它们的修建时间都比普兰巴南晚了20多年,这足可见到普兰巴南的历史悠久性和重要性。

历史学家们对于印度文化是何时开始影响印度尼西亚这一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印度文化(以印度教、佛教为代表)曾经在东南亚所有的土地上有过深远的影响。印度社会的混乱动荡时期,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前往印度尼西亚,他们中有的是在战争中遭遇了失败的王族,有的是因为某种原因离开祖国的王子,有的是印度婆罗门的后裔。来到印度尼西亚后,他们又与当地的女子通婚,从而使得双方的不同风俗文化相互影响,并最终融为一体,形成了古代印度化了的印度尼西亚文化,修建了婆罗浮屠的夏连拉特王朝和修建了普兰巴南的马塔兰王国便是具有这样文化的代表性国家之一,因此这两个地方都成为了研究古代印度尼西亚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产。

马塔兰王国对于中爪哇的控制持续了两个世纪,之后这些信奉印度教的国王们迁到了爪哇东部地区,但实际上印度教在爪哇岛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伊斯兰教将其驱赶到巴厘岛才终止。巴厘岛的印度教信仰得以幸存至今,它也成为如今印度尼西亚唯一信奉印度教的地区。

据说在16世纪中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普兰巴南的许多寺庙建筑坍塌破坏,但此时的日惹已经伊斯兰化,甚至还建立起了一个同样名为马塔兰的苏丹政权国家,这些穆斯林们对于印度教古迹毫无兴趣,因此普兰巴南正式成为过去式。故事听起来似乎有些伤感,不过对于印度尼西亚人来说,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他们与欧洲人,尤其是荷兰人间统治与反抗的反复博弈过程才更让人伤感。但荷兰人至少做了件对这些古迹有益的事,那就是发现并着手重新修复普兰巴南。跟吴哥一样,要修复这些古迹,其难度是无法想象的。当初修建神庙时,所有的建筑都是由大小不同的石块建造而成,石块与石块之间有不同的凸起和凹槽,因此要找到相邻的两块石材绝非易事,而对于那些实在找不到匹配的石块,只能再重新做一块新的。修复工作从1931年开始,但直到1993年才完成了主体八个神庙的修复,其难度简直可想而知。

普兰巴南的八座主神庙分别供奉了印度教的三大主神:湿婆、梵天、毗湿奴以及他们的坐骑。关于印度教的主神,我在高棉游记中有过详细的解读,这里我们再来简单重温一下。

印度教是以梵天、湿婆、毗湿奴三大神为中心的众神结构体系,他们的妻子、儿子都作为神灵存在,且都有各种各样的化身。

湿婆是印度教的毁灭之神,也是创造和转化之神,他的坐骑是神牛南迪,妻子是雪山神女。湿婆终年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吉婆娑山修炼苦行,通过最严格的苦行和最彻底的沉思,获得最深奥的知识和神奇力量。他还创造了刚柔两种舞蹈,被誉为舞王。他是妖魔鬼怪的统帅,据说他有极大的降魔能力,额上的第三只眼能喷毁灭一切的神火,曾烧毁三座妖魔城市和引诱他的爱神。印度教认为“毁灭”有“再生”的含义,故表示生殖能力的男性生殖器——林伽是他创造力的象征。

湿婆神庙

梵天是印度教的创造之神,他的坐骑是神鹅桓娑,妻子为智慧女神辩才天女,故梵天也常被认为是智慧之神。小乘佛教也将梵天吸纳为护法神之一,在东南亚,尤其是泰国,能够经常见到这位护法神,华人把他称为四面佛,据说有保佑人间富贵吉祥的功能。

毗湿奴是印度教的保护之神,他的坐骑是大鹏神鸟加鲁达,妻子是吉祥天女拉克希米。相传毗湿奴神有十大化身,他一般与海洋联系紧密,他的性格比较温和,经常施恩于信徒,是一个在人类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总是以各种化身挺身而出救世界于危难的神灵。

普兰巴南的三座主神庙都有回廊,在回廊的墙壁上布满了叙事浅浮雕,但是跟婆罗浮屠相比,其数量要少得多,最大的湿婆神庙也只有72块浅浮雕,这些浅浮雕的故事都来源于印度教的史诗《罗摩衍那》。《罗摩衍那》的故事对于经常去东南亚的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在吴哥经常能见到取材于此的浅浮雕作品,在泰国曼谷的大皇宫,整个回廊上的壁画故事也都来源于此。罗摩衍那主要描述的故事是:毗湿奴的化身罗摩的妻子悉多被魔王俘获,罗摩在猴神哈奴曼的帮助下救回妻子的故事。

每逢旱季5-10月的傍晚时分,在普兰巴南寺庙后院的露天舞台上,都会上演以《罗摩衍那》故事为题材的爪哇传统舞蹈。据说,印尼政府专门从巴厘岛搬了个信奉印度教的村子过来,想让普兰巴南重新变为一座真正的印度教神庙。而游客想要进入普兰巴南,也需要在腿上用纱笼遮盖暴露的身体部分,以示对神灵的尊敬。

在普兰巴南北边还有几座寺庙,他们都是佛教寺庙,能在同一地区看见佛教寺庙和印度教寺庙共存,确实是一大奇观。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这些寺庙在外观上都很相似,其实你很难通过第一眼就判断出这些寺庙的区别,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初修建的不管是佛教还是印度教寺庙,两种宗教的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因此你可以在这些寺庙里发现两种宗教的元素。

印度尼西亚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但这个国家最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却贴上了佛教——印度教的烙印。也许普兰巴南建造的初衷是彰显印度教的回归,以及印度教相较于佛教的胜利,但最终这两个宗教都不敌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以其最简单的哲学思想被广大信徒接受,并在整个世界广泛传播。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